蘇繡與太湖
技藝, 絲綢之路, 山川湖海
播放影片
小貓是蘇州刺繡的經典題材,活靈活現,一隻貓身上數之不盡的毛髮,繡娘要用絲綫慢慢刻畫出來,毛髮的走向是運針的方向。絲綫由粗到細,層層疊加,體現立體感。
被劈成四十八分之一的絲,成為了小貓的幼毛,即使是一條毫不起眼的幼毛,繡娘也要用絲綫從粗到細一點點向外銜接,這就是蘇繡細膩之處。
至於靈魂之窗——眼睛,在一平方厘米的範圍之內,要用到26種不同顏色的絲綫。要為這幅作品賦予「生命」,顯露貓的生動神態,眼睛繡功十分關鍵。
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蘇繡一直是蘇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美術,有2000多年的歷史。
宋代之後,蘇繡十分興盛,工藝也日漸成熟。清代蘇繡更是盛況空前,蘇州被稱為「繡市」而名揚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都超過前朝,山水、亭台、花鳥、人物,幾乎甚麼都能繡出來。加上宮廷的大量需求,令豪華富麗的繡品層出不窮。
蘇州小姑娘學刺繡是千百年來的傳統,是江南女子必需學識的技能,與編織、縫紉等技能在古代被統稱為「女紅」。結婚前夫家要從女紅了解女子的生活技能和品德,過到關才會安心娶她過門。
劈絲是繡娘必定要掌握的工藝。蘇繡作品重視細節的表現,普通的絲綫不能勝任,特別是處理金魚尾巴或者動物毛髮時,都需要劈絲。絲綫都是由蠶綫纏繞而成的,劈絲就是將紡好的絲綫,再劈分成更細的綫,最細時絲綫直徑只有5到8微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十分之一。
講起蘇繡,就不能不提太湖——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中國是世界上栽桑、養蠶、絲織最早的國家,而太湖流域是蠶絲文化發源地之一,被稱為絲綢的故鄉、絲綢之路的「真正起點」。
在太湖以南的淅江湖州市,曾經從考古發現了一批盛在竹籃中的絲織品,包括絹片和絲綫等,是世界發現的最古老的蠶絲織物,距今已有4700多年。
蘇繡經國務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