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拱廊橋的故事

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品種

歷史建築

播放影片

木拱廊橋,中國一種古老的橋樑樣式,「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是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種,被形容是從北宋《清明上河圖》走來的橋樑「活化石」,傳承近千年。

在《清明上河圖》畫卷中間的「汴水虹橋」,像一道飛虹橫跨汴水河,橋上熙來攘往、橋下舟船忙碌,呈現北宋市井的繁華景象。建造時用樑木搭接,將長度有限的木材上下交疊編織組成大跨度的無柱拱橋,結構簡單,卻又十分堅固。汴水虹橋早已湮沒於歷史長河,這種木拱橋亦一度被認為已經失傳。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學者在福建、淅江一帶發現眾多和汴水虹橋一樣具有「編木」拱架結構的橋,不同之處就是橋上加蓋廊屋。這就是閩浙木拱廊橋,可說是木拱橋2.0版。

橋上廊屋能為行人遮擋風雨,也有保護橋體的作用。它不僅提供了交通的功能,還是農村當地的地標建築。各地廊橋的廊屋普遍設有凳床、攤點等,是村民歇息、集會、貿易等重要活動場所。

其實存世的中國古橋多以石質材料為主,用木造的非常少,主要是因為木材在潮濕環境中容易腐朽,導致橋體受力性能降低,容易損壞。既然如此,為何古人還要建造木橋?其實都有合理原因。

首先是節省人力物力,不用一釘一鉚也可以造得既結實又美觀;而且木材彈性好,不僅能防震動,如果發現朽壞的地方也方便拆換,就像新陳代謝,只要維護得好,都可以留存數百年以上。最重要是建橋就地取材,不用開山和遠道搬運,與石材相比,對環境破壞小,是山區鄉民最經濟的選擇。

福建北部、淅江南部有廣袤的森林資源,自古便是中國森林覆蓋率極高的地區,現存百多座木拱廊橋主要集中於此。2009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 閩浙兩省7縣22座廊橋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近年木拱廊橋保護狀況令人擔憂,有些被火災、水災或風災摧毀,亦有不少日久失修。隨著經濟發展,現代化的公路、橋樑逐漸成為山區交通的主流,木拱廊橋日漸式微,傳承修建技藝的人亦寥寥可數,搶救瀕危廊橋的工作已經是迫在眉睫。

相關影片
      x
      教學影片下載表
      *請填寫學校電郵以核實是否真實及正確。
      *所有收集的資料只供內部使用及核實教師身份,並不會向第三者披露。詳細隱私權政策請參考:https://chinacurrent.com/hk/privacy-policy
      感謝你的支持,影片已傳送至你的電郵,謝謝。
      下載影片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