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魔鬼航道」變「黃金水道」
水利工程
播放影片
大藤峽,廣西最大、最長的峽谷,位於珠江流域,河道曲折、水急灘險。在峽谷出口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被喻為珠江上的「三峽工程」,肩負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配置、灌溉等重任,更保障粵港澳大灣區約7000萬人的供水安全。
珠江以流量計是中國第二大河,僅次於長江,流域涵蓋雲南、廣西、廣東,以至港澳等地。但是屬洪災多發性河流,洪水峰高量大、歷時長,易造成嚴重損失。
大藤峽水利樞紐是國家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有水壩、水閘等設施,將廣西梧州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珠江三角洲防洪標準由100年一遇提升至200年一遇。
水力發電方面,採用了國內最大的軸流轉槳式水輪機,左右兩岸共8台發電機組,單機容量200兆瓦,當峽谷兩岸機組全部投入運行,每年輸出電量超過60億度,為珠三角提供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
大藤峽作為西南地區航運出海的咽喉要道,每天都有大量的貨船在船閘前排隊。新建的一道船閘閘門高47.5米、寬20.2米,面積相當於兩個半籃球場,是世界上最大的閘門,有「天下第一門」之稱。
大藤峽曾經被稱為「魔鬼航道」,出口處滿布險灘暗礁,船隻駛過都十分驚險,水利樞紐工程啟用後,水道環境大大改善,可容納更大型船舶,通航等級由以往只有300噸級提高到內河航運的最高標準3000噸級,成為雲南、貴州、廣西水運出海,以及來往粵港澳的重要通道,每年可運送貨物約5200萬噸,昔日的「魔鬼航道」搖身一變「黃金水道」。
工程大幅提升流域內的應急調水能力,作為距離大灣區最近的大型水利樞紐,當出現旱情,緊急調水至珠三角地區由過往的7 -10天縮短至3天,是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配置的強大後盾。
工程還首次應用數字孿生平台統籌調度防洪工作,即是通過數字化方式創建大藤峽實體工程的「雙胞胎」,利用大數據、雲計算、VR等技術,將實體工程投射到虛擬空間同步仿真運行,藉助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監測和運算,提升水情預報、風險預警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