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 傳統農業智慧啟示未來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遺產, 農業和糧食

播放影片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耕史遠遠悠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傳統農業節奏中,留下不少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農業文化遺產,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和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傳統農業開展了數千年、上萬年,歷史証明傳統農業是可持續的,環境友好的。人們主張回到傳統農業去尋找智慧,因此「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由此而生。

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全球共有65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佈於22個國家,其中位於中國的就有18處。2022年,最新獲認定的三處中國傳統農業系統,分別位於福建、內蒙古和河北。因為這三處系統透過獨特的方式,利用傳統方法和知識,維護特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因此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今次特別介紹的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是中國入選名單中首個遊牧農業遺產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也是全球可持續牧業和脆弱牧場管理的典範。

阿魯科爾沁旗草原游牧文化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和文物佐證歷史就有5000多年。這裡的牧民與自然和諧共生,至今恪守着古老而傳統的游牧習俗,依然保留着冬春營地和夏秋營地、逐水草而居、騎馬射箭的蒙古族傳統游牧生產生活方式,延續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民間工藝等各類傳統文化,對保護、傳承和發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意義重大。當地牧民們通過不斷轉場放牧,令植被受到保護,合理利用水資源,避免土地退化,保障了當地肉製品和奶酪產品穩定供應。

中國是最早響應「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的國家之一。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時,中國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即成為了首批全球保護試點,2005年成為全球首個正式的遺產地。浙江青田縣位於省中南部,該縣公元9世紀就一直保持着傳統的「稻田養魚」農業生產方式。魚為水稻除草除蟲、及鬆土,水稻為魚提供飼料,減少稻田使用化肥及農藥、魚和水稻形成和諧共生系統。

開展了數千年的傳統農業,證明是可持續和環境友好的,讓我們可在傳統農業當中尋找智慧。保護代代相傳的農業系統,目的是為了留存過去,為未來的農業創新與技術的提供新的啟示。 

相關影片
      x
      教學影片下載表
      *請填寫學校電郵以核實是否真實及正確。
      *所有收集的資料只供內部使用及核實教師身份,並不會向第三者披露。詳細隱私權政策請參考:https://chinacurrent.com/hk/privacy-policy
      感謝你的支持,影片已傳送至你的電郵,謝謝。
      下載影片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