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加入AI 傳統創新需並行
香港文化
播放影片
粵劇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保育傳統,近年業界一直加入新原素及年輕化。戲曲中心總監鍾珍珍指,「香港粵劇一直都好創新,大家覺得他傳統或古老,只是一個舊印象。」鍾珍珍稱本地粵劇表演業界近年已用上不少現代表現工具,西九龍戲曲中心茶館劇場甚至嘗試加入AI機械人參與表演。
「香港粵劇已好創新!」科技只是工具 需本質上求變
戲曲中心早前上演的《開心穿粵》引入仿照粵劇老倌羅家英的機械人參與演出。以時空穿越作為引子,帶大家了解南音、粵樂及折子戲等表演。鍾珍珍指,未必每個嘗試都得到觀眾認同,重點是吸取經驗,「粵劇演進已經與香港的時代好貼近,例如我們茶館劇場背景用了LED屏幕。Hologram (全息圖)或類似的東西,如果資源可以配合到都可以加入。」
鍾珍珍強調,科技只是工具,最重要是在保留粵劇本質之上尋求突破,「我經常反覆思考,大家都著我們守著傳統,『傳統』又是甚麼?又如何做出風格突破?」她與團隊於是創作了《文廣探谷》,希望在「唱做唸打」的基本功上加入新原素。「我們有一個小片段,兩位演員是跪在地上打,我相信全港無一個粵劇,兩位演員是跪在地上打,這類型是我們真的自己想出來。」而劇中的武打功架亦是團隊特意派人北上內地學習,揉合三套不同功夫套路,希望豐富傳統粵劇的武打場面。
更多西方人嚮往中國文化 中國戲曲將蜚聲國際
鍾珍珍說,內地及香港的表演藝術在內容及技術上都不斷推陳出新,希望為觀眾帶來新的體驗。過去不少人都嚮往西方的歌劇、舞台劇、音樂劇等等,更吸引不少遊客慕名到當地觀看。鍾珍珍相信「這件事將會反轉。」
她指,隨著中國國力增加,大中華地區的舞台表演業界快速進步。她相信中國傳統舞台表演藝術未來20至30年會更受全球關注。「因為現在你已發現有好多外國人學普通話,好多外國人的普通話甚至厲害過我。有好多外國人好嚮往中國的事物,好想了解更多中國事物,當幾十年後,中國事物好有可能就是高級,到時中國戲曲便蜚聲國際。」
香港仍是推廣中國戲曲的絕佳平台
在這個大環境下,鍾珍珍相信香港仍是作為推廣中國戲曲及表演藝術的絕佳平台。曾到西方學習及生活,鍾珍珍近年亦多次帶領劇團走訪內地及亞洲多地演出。她深深體會到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優勢。
鍾珍珍指,多年來華洋雜處使香港人習慣面對外地人,香港人懂得「兩文三語」亦歡迎來自不同地方的遊客。由交通、飲食再到表演場地,各方面配套都滿足到遊客的需要。「就劇場來說,好多時香港的大型演出都有中英文字幕。就算場刊,節目單,全部都有中英文翻譯。」鍾珍珍說,香港甚至做得較歐美更完善,「有時我到外國看表演節目,倫敦,甚至是紐約都無英文字幕。他們假設大家都懂得英文,但好多俚語術語,我都未必能夠全面掌握。」鍾珍珍說,若要向世界更好推廣中國戲曲文化,香港有必要讓這種「迎客之道」長期保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