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燈 東莞千角燈
技藝, 文化與飲食
播放影片
東莞千角燈,屬於花燈的一種,是廣東省東莞市的特色傳統手工藝品。千角燈制作工序極其繁複,顏色鮮艷,內部的燈光透出鏤空花紋,展現出夢幻的光影,有「中華第一燈」的美譽。2006年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宋朝趙匡胤的妹妹趙美容因逃難定居東莞。她憑記憶中皇宮的樣式,指導莞城人扎作千角燈,並親手繡上二十四孝圖的燈帶24條。
在東莞方言裡「千角燈」與「千個丁」同音。其意是取千角千燈,人丁興旺的諧意。每年春節,民眾觀看千角燈,祈求添丁,屬莞城風俗。千角燈建基於宋代八角官燈的形制,體積巨大,寬3.5米,高4.5米。制作工序結集書畫、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全燈分為華蓋頂,燈體,花柱,燈帶、尾燈。耗費約一年才能全部完成。其中華蓋頂的龍頭是裝飾最繁複的部份,亦是難度最高的工序。
燈體則是整盞燈的基礎,要完成整個燈體需要幾百根鐵絲,重點在於平衡美觀。燈體大致完成後,師傅會開始製作掛在千角燈四周的花柱。花柱是用來點綴尾燈。花柱需要特別選用竹皮平滑而帶有韌性的青皮竹來製作。每個花柱擺上9個燈托及小燈,每個花柱重量都要相同,計算精準,不然尾燈就會傾斜。
進入裝飾階段。千角燈的主調必定是象徵喜慶的紅色。師傅先用木鑿在紅紙上一下一下鑿出花紋,稱為「鑿通花」。這一工序涉及中國傳統剪紙技術,比例及尺寸靠師傅的經驗從心中丈量,並無圖紙,考驗師傅的精力與眼力。把通花紅紙及繪有圖案的紗紙貼上千角燈後,再把預先準備好的彩色線條,彩色絨球等逐一掛上燈體。最後掛上各個已製成的花柱,再把所有燈托及小燈裝好。「中華第一燈」便可亮相。
「千秀千角千燈」東莞目前僅存3盞千角燈,其中一盞置於東莞非文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這門工藝過去只靠師傅口傳身授,當局正積極邀請在世匠人開班授徒,保留千角燈製作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