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的「數字鴻溝」

2021-05-06 | 科技創新

播放影片

手機不離身,衣食住行皆離不開網絡、購物用電子支付等,大家早已習慣在數字化環境生活。不過在這場科技賽跑中,一些群體往往因為外部環境因素處於先天劣勢,客觀因素令有一大群人似乎趕不上急速步伐,遇上了「數字鴻溝」。

中國城鄉之間仍存在很大程度的「數字鴻溝」,其中年輕的一代,因為「數字鴻溝」,導致城鄉間巨大的教育差距。教育界提出質疑,現在的教育透過網上授課,過程中不是縮小教育差距,恰恰相反是在擴大教育差距。礙於網絡技術和硬件設備不足,內地不同地區及學校面對不同的境況,學生都不例外,在大城市生活的學生,可以用電腦在網上網課,但於偏遠中西部牧區的學生呢?可能需要爬到山上找訊號,才可以勉強用手機上網課。

北京師範大學進行的調查發現,超過85%的農村學生只可以使用手機,上學校的網上課堂,擁有電腦的農村學生僅得7%。在城市讀書的學生呢?超過4成被訪者使用電腦上學校的網課,超過75%的學生每人擁有2至3台電腦或平板,用作上網的學習設備。

簡單而言,農村學生因為地處偏遠的客觀因素,加上收入低,造成貧者愈貧的數字與信息鴻溝。

讓更多困難群眾用到互聯網有助推動脫貧,內地電訊公司一直承擔住在偏遠的地區及鄉村興建更多訊號基站加強基建,在深山密林、人煙稀少的村落,用人手抬住裝備盡力建更多基站。盡力達至信息通信「零死角」長遠目標。推動「數字鄉村」被視為網絡扶貧工作的升級版,重點任務包括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而且是一項長期的的任務,盡力縮小城鄉的「數字鴻溝」。

 

最新影片
  • 2021-05-12 | 科技創新
    布達拉宮是西藏最具代表的建築物,整個宮分為兩個部分,其中白宮是議政的地方,紅宮是舉行宗教活動。整座宮殿具有鮮明藏族風格,依山而建。最初是吐蕃王朝興建,於17世紀重建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1961年被納入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2021-05-10 | 社會文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細節豐富,生動記錄了北宋時期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裡面繪畫了數以百計的各式人物、牲畜、車、轎、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 2021-05-04 | 社會文化
    在節奏急速的社會,生活充滿壓力,拆個「盲盒」俾入的期望及驚喜,對緩解生活壓力有一定效果。盲盒的重點在於「盲」字,盒子中的物品隨機放置,消費者只能購買後拆開先知道內里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