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故鄉——濰坊
2021-05-17 | 社會文化
播放影片
山東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現在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都是由濰坊出口。
今時今日,濰坊風箏已衍生出多種型態,例如比較多以花瓶、宮燈為題材的的「桶式風箏」;加入風車元素,動感十足的「動態風箏」。還有加上了燈光和裝飾,能在夜間放飛的風箏。
要數濰坊最具代表性的,一定是「龍頭蜈蚣風箏」,充滿氣勢的龍頭,長長的身軀由多塊腰片串連而成,製作的複雜程度與難度,可以說是世界風箏之最。濰坊有世界最長的龍頭蜈蚣風箏,全長3300米,需要四、五十人一同放飛。這裡亦有最小的風箏,只有手掌般大,但千萬別看小它,一樣可以飛得起來。
風箏以前並不是我們認識的模樣,它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墨子研究三年,製作了一隻木鳥,但飛一日就壞了,後來他的學生魯班改用竹設計,可以飛翔三天。風箏古代曾被用作測量、通訊等軍事用途,由隋唐開始,造紙技術逐漸成熟,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休閑娛樂的玩具。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曾在濰坊做了七年縣長,他的詩作《懷濰縣》其中幾句「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正是描寫春天時風箏,好像雪一樣漫天飛舞的景象。
2006年,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4月濰坊都會舉行國際風箏節,來自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賽,是當地一大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