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觀天大不同

2021-07-12 | 社會文化

播放影片

天文學家探索天象,今時今日有精密的儀器輔助,但在古時是怎樣做的呢?

中國三山五嶽的「中嶽」嵩山,連同附近的鄭州登封,這一帶在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被視為天地的中心,亦是中國早期王朝建都、文化薈萃、以至測天量地的中心。

嵩山腳下有8座佔地40平方公里的建築群,統稱為「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屬世界文化遺產。這裡有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周公測景台」。約三千年前,西周周文王第四個兒子周公姬旦在此樹立「圭表」,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天文測量儀器,通過形成的影子來記錄時間,辨識節氣,即是所謂的「立竿見影」。

去到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附近建造「登封觀星台」,亦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由一座9.46米高的高台,以及平鋪在高台北面的「量天尺」,兩部分组成。整個高台就是一個大型的圭表,由於表影加長,邊緣模糊減少了,測量精確度亦大大提高。郭守敬根據觀測推算,編制了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曆法《授時曆》。

現代人觀天不須再靠圭表,而是天文望遠鏡。中國近年打造「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它視場直徑最大 5 度,焦面上容納 4000 條光纖,可以同時觀測 4000 個天體,是之前國際上同類設備的六倍有多。

LAMOST並非直接觀測星體,而是捕捉星體光譜,可以說對恆星做「人口普查」,獲取每一顆星的光譜信息,例如距離、構成、分佈等資訊。它收集光譜數量遠超世界其他望遠鏡的總和,目前每年有200萬至300萬光譜數據產出,預計到2022年,發布的光譜數量有望突破2000萬條。

基於LAMOST數據,科學家改寫了以往學界對銀河系大小的認識,發現銀河系比以前認為的大一倍;另外亦發現了恆星級黑洞,以及鋰元素含量最高的恆星。LAMOST開拓了國際天文領域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先河,對於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形成和演化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最新影片
  • 2021-07-14 | 國際視野
    Jeremy Farrar 教授因其在此次疫情中的病原體監測工作在七國集團峰會的公報中得到認可。
  • 2021-07-13 | 科技創新
    西藏拉薩至林芝的拉林鐵路開通後,復興號動車開上青藏高原,西藏東南部終於由鐵路連結起來
  • 2021-07-09 | 科技創新
    兩位航天員進行艙外作業,出艙時穿著中國自主研製的艙外航天服「飛天」